驕陽似火稼如雲,隨穫隨耕力最煩。荷擔人歸黃檨圃,催租客到綠槐村。
耞聲遠逐蟬聲亂,鐮影遙連犢影昏。自是瀛壖多樂土,畬田火米不須論。
陳肇興 <穫稻> (台灣風土)
上面的詩詞用文字描寫出了幾十年前台灣農業當時一片欣欣向榮的光景,當時的農耕用的機械並不發達,每每到了採收的季節總是要全家大小總動員,一同在田裡用著鐮刀與鋤頭揮灑著辛勤的汗水,每一口的食物都是心血結晶。
但是經過時代的變遷、思想的轉化與科技的進步,原本應該是種田主力的青壯年們紛紛到了都市上班,以追求所謂的更有品質的生活,越發繁華的城市越是映襯著榮景不再的農村那凋零的悲哀。
繁華落盡見真淳
今年七十五歲的阿添伯,從小開始跟隨著父親的腳步開始了務農生活,至今已經有五、六十年的經歷了,他看盡了台灣農業的興盛衰敗。早期有時一塊田投入數十萬便可以賺回近十倍的利潤,如今不賠都是慶幸。從水稻種到香菇再接著現在的薑,阿添伯一人肩負著一家六口的生計,直到兒女都一一成家般去外地了,阿添伯仍然放部下他的田。
「什麼時代了,沒有少年郎麥做田阿啦!」「阿伯,你甘唔想過以後這裡的田麥安怎處理?」「賣賣掉啦,無郎接手做欸田整個南澳嘛是!」
我們去採訪阿添伯的當天也下田體驗了採薑,烈日豔陽,雖然是氣溫尚未到達高峰的早晨,我仍是留著汗穿著長袖外套與長褲,戴著帽子與手套全副武裝的下田,一看就知道是都市來的小姑娘,縱使站在田裡也格格不入。說來慚愧,甚少下田的我連在田裡走路都可以倒的歪七扭八寸步難行,還談何農業復甦。
果然,隔行如隔山,尤其是種田這種技術活更是如此,想到這裡不禁默默的佩服阿江哥,當初從新竹科學園區退休之後,他是如何這麼一無反顧地栽進農業這條艱難的產業中呢?在嘗過百萬年薪後又怎麼甘心屈於這十時需要承擔一夕間就會血本無歸的產業呢?真心為了這片土地著想的人都是令人敬佩的。
其實農村青壯年人口外移導致農忙時人手不足的問題不只南澳,應該是全台皆有的現象,而為何年輕人的就業選項少有農業咧?
其實原因不外乎「 真的靠天吃飯,不知道哪個作物會好賺 」像主食類因為收購價格低,一般不會有太大的變動,除非是種花卉或水果等高經濟作物等,但是例如水果,原先投入的資金本來就會比稻米多了,若在收成期之前遇到颱風......那真的是欲哭無淚了。
「工時長,工作內容又辛苦」夏季頂著高溫烈日,冬季寒風刺骨要擔心的不只是自己的身體,還有作物的安危呀。
「業餘生活沒有都市豐富」大家對農村的印象普遍都覺得是好山、好水、好無聊,雖然不至於如此,但生活刺激性肯定沒有都市高,讓年輕人們望之卻步。
這次訪問阿添伯的計畫讓我看到了很多不只南澳,更是現在台灣產業發展不均的問題,也讓我用了不同面向想了很多問題的癥結,與解決方案,目前因為幾乎為社會風氣等問題暫時無解,但也讓我更加感謝在全台各地為了農村與農業發展努力的人們。我由衷的、打從心底的、為您致上最深的謝意。
Commentaires